著名捷克文学翻译名家杨乐云辞世 最早介绍米兰.昆德拉进中国 捷克语翻译名家杨乐云,14 日下午在北京同仁医院病逝,享年 90 岁。 中国最早介绍米兰.昆德拉的,就是杨乐云。其翻译的杨.聂鲁达、赫拉巴 尔作品,在中国拥有不少读者。  “生活在中文环境里,是幸福” 杨乐云 1919 年生于江苏常州。“今年 10 月满 90 岁。我们要给她过生 日,她没同意。”她总觉得 “有那么多书要读,读不过来”。常有老人说 孤独,杨乐云说,自己一点也不孤独,读读书很充实。退休后曾随女儿客 居美国,最后她想念国内的朋友和中文书籍,还是回北京居住了。“生活 在中文环境里,是幸福。” 1944 年,杨乐云毕业于上海私立沪江大学英语系,之后当过老师,1948 年后历任捷克斯洛伐克驻华大使馆翻译。“至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捷克 文,我从未问过。”高兴说。1956 年,杨乐云开始发表作品。最早,她是 《世界文学》杂志的译者。因为译文为编辑赏识,几度书信往来, 上世纪 60 年代进入《世界文学》工作, 从事东欧文学介绍。退休时,她的职称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《世界文学》编辑部副编审。  她认为,赫拉巴尔才是捷克文学的真正代表人物 退休前的杨乐云,总认为 “编辑就是为她人作嫁衣”, 所以其 “介绍外 国文学”工作起步早,“职业翻译”生涯来得很晚。杨乐云启动其代表译 本 《世界美如斯》的翻译时,已年过七旬。88 岁的她,还翻译出版了博 胡米尔.赫拉巴尔自传《河畔小城》中文版。“她生前常说,有许多人认为 昆德拉代表捷克文学,”其实这是中国读者的误会,赫拉巴尔才是捷克文 学真正的代表人物。”两年前出席《河畔小城》作品推介会时,杨乐云 说:“真想把他的作品抱在胸口,它们太好了。”因为杨乐云、刘星灿、 万世荣的译介工作,包括《过于喧嚣的孤独》等在内的“赫拉巴尔精品 集”系列,于 2003 年 开始在华语阅读界声名鹊起。“她觉得吃透文本很 重要,把作品看的高于理论。脱离文本来谈理论,在她看是荒谬的事。” “她的译文很漂亮,最大的优点是有捷克味儿。”高兴说,在杨乐云看 来,译本对作家的精髓,味道的把握,很重要。这需要天然的艺术敏感, 也需要对作家背后的文化渊源有足够了解。 “她是最早把赫拉巴尔带到我们面前的人。”1993 年,杨乐云在《世界文 学》首先发表了由她本人翻译的赫拉巴尔的中篇小说《过于喧嚣的孤 独》,短篇小说《中魔的人们》、 《露倩卡和巴芙琳娜》及《谈创作》。 这期杂志出版后引起了轰动,人们仿佛在一夜间见识了这个籍籍无名的作 家身上闪烁的光芒。正是杨乐云的译介,引起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龙冬 的注意,这就是“赫拉巴尔全集”(19 卷本)后来在中国陆续出版的源 头。 如今,我们对赫拉巴尔几乎如数家珍。很多人知道他,看他的书,看过根 据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 《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》、 《底层的珍珠》、 《严密监视的列车》和《失翼灵雀》。 更重要的是,我们结束了一提起捷 克文学只知道米兰.昆德拉的历史。另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— 1984 年诺贝 尔文学奖获得者、捷克诗人雅罗斯拉夫.塞弗尔回忆录《世界美如斯》的中 译版能够问世,杨乐云是参与翻译的重要一员。  一直为“东欧语文学翻译人才断代”忧心 她对翻译人才的关注,是实打实的。 高兴告诉记者,“我就是她从北外 ‘发现’的。她跟我说,,‘文学之路’比别的路美好得多。”文学, 通 常和清贫联系在一起。杨乐云生前常对弟子高兴说:“经济上有困难一定 要跟我说,但希望你踏踏实实做文学。” 近十年,杨乐云一直为“东欧语文学翻译人才断代”现象忧心。用高兴的 说法,“甚至影响到了她的退休生活”。 她常在家里念叨,“后继无人怎 么办”,也常琢磨。“她在不断物色捷克语翻译的念经人才。在北外、国 际台都有她交往的年轻人。只要听说谁对文学有兴趣,又懂点捷克语,就 把人请到家里,给推荐书看,给做翻译练习。” 多年来,因为杨乐云先生及其同辈刘星灿、万世荣等耄耋老翻译家的倾力 译介,使国人了解到灿烂的捷克文学。如果不是他们,赫拉巴尔,雅罗斯 拉夫.塞弗尔、克里玛等灿若群星的捷克文学巨匠,还将和东欧文学一起被 “耽误”下去。 (北京青年报朱玲 / 文汇报陈熙涵) (图为杨乐云翻译的部分捷克文学作品)